抗旱世相图
鲁宁:8月21日中保专栏文章
重庆大旱,800万人缺水、断水。大旱遭遇持续高温,最高气温创下44.5℃度。重庆动员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组织民众抗旱救灾,其做法、思路直至背后的理念足以构成一幅“大旱世相图”。
鲁宁:8月21日中保专栏文章
重庆大旱,800万人缺水、断水。大旱遭遇持续高温,最高气温创下44.5℃度。重庆动员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组织民众抗旱救灾,其做法、思路直至背后的理念足以构成一幅“大旱世相图”。
从新闻报道看到,地方上做了许多该做的事,也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。做该做的事,与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相吻合,但不必张扬渲染,政府行政理该如此。做不该做的事,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,很有必要找几宗典型的事例议一议,利于政府日后在处置类似危机事件时转变旧有观念加以改进:
不能再议
一、顶着高温绿化。重庆800万人缺水断水,断水最甚的山村,村民20多天没能洗澡,水贵如油,有机构仍在组织园林工人顶着高温绿化,唱出人与花草抢水“喝”的荒诞剧。
二、部分学校欲提前开学组织新生军训。新生提前开学军训,是高温前就计划好的,也是历年的惯例。高温缺水民之不可堪,部分公办学校却仍向新生家长发出提前开学组织军训的通知,那些个仍属“官身”的校长简直是脑子有病。在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荒唐年代,新生们的家长中有许多人亲历过“战高温、夺高产”的“革命英雄主义”场景,难倒这样的场景还该继续重演下去?万幸,重庆的教委主任还晓得知轻重,立即厉声厉气地叫停。
三、“轮休通知”慢一拍。14日那天,重庆医院就诊中暑病人超过6000人;15日那天,中暑病人14000人。请注意,这只是城里的数字,农村的数字事实上根本无法统计,估计也不大会有人去统计。局面如此严峻了,地方上才发出“紧急通知”,告知各单位职工可轮休“躲避高温”。气象学上35℃叫高温,人体正常体温在36.5度至37度之间,按国际惯例,许多国家气温超过37℃就实施除特殊岗位外的全城休息假制度。重庆高温连续徘徊于40℃到43℃之间,从一开始依然没能果断地采取让普通劳动者休假避暑的措施,直到出现了市区一天14000人中暑的可怕场景后,才想到要发“紧急通知”,是不是“GDP至上”这个幽灵仍然挥之不去呢?
四、发电机组也“中暑”。连日超负荷运行,重庆各电厂先后有三台(套)机组因劳累过度而扒窝,本来凡高温必闹缺电,如是,本以全面告急的重庆乃至四川电网更是“雪上加霜”,这个局面的出现与“轮休通知”慢一拍也有直接关系。无论哪座城市和哪个地区,民用电所耗在全部电耗中所占比例都属“小数”。高温酷暑下,若能坚决地将一般生产用电向确保城乡居民用电让路,无论如何,供电不至于弄得如此告急。何况,在如此持续的高温酷暑下,是保“GDP第一”,还是确保民生至上,本身就不是个经济问题,城乡居民的生活问题,而是一个“大写”的政治问题。
五、“权威人士是谁?”高温酷暑引发城乡居民情绪烦燥,持续高温天气何时结束?高温酷暑因何而生?各种疑虑猜测在坊间流传议论。有一种议论认为高温酷暑与三峡水库影响了大气环流有关。惊闻此言,立即有“权威人士”出面辟谣、断然予以否定。人心烦燥之时,稳定人心没有错,出面解释平息民怨也属必须。问题是,要使民信之,就该让民使知之,不能老拿“权威人士”唬人。
关于大旱下的世相,还是点到为至。再举例,特别是被网络广为传播的那些个事例就不说了,再说就有“越界”之嫌疑。我要补充的是,尽管存在各种不足亟待改进,但灾情的报道,的确比从前透明了许多,释怀了许多。关于气温的公布也是如此,还记得,大约八九年前,为政府公布气温超过40℃,我还视作“欣闻”而撰文赞许感慨过。
坦而言之,写这些文字,决非要批挑重庆地方上的毛病。而是想说明大灾大难往往是一把尺子,尺子上一格格的刻度犹如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,那些个所采取的抗灾举措乃至背后的行政思维是否恰当,拿这把尺子一度量,以人为本就被量化了。通过度量,我们看到了进步,也看到了不足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