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到二版来找我》
鲁宁:4月5日中保专栏文章
思想敏锐、坚守人本理念、不放弃理想主义情怀、善于在“鸟笼”里舞蹈的《中国青年报》,隔三差五总还是有些好东西奉献给读者:4月3日,该报头版刊登报道《“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”--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》。报道写道:重庆市去年底出台一份文件强调“要腾出大量头版版面用于面向基层、服务群众的报道”。报道还说,汪洋作为市委书记,带头践行了这个文件。
报纸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,头版的功能在于传播最重要的信息。这是常识。可是,国内的报纸半个多世纪来,不尊重这条常识。为此支付的代价是,这样的报纸不被读者所认同。
新闻报道有自身规律,报纸不注重信息传播,头版不传播最重要的信息,对不起,所谓“主流声音”只能是自已欺骗自己,连欺人都做不到。
于是,主流被无情地边缘化。不甘如此,就得下文件搞摊派订阅,公费订报资金有限,有些机关就是有钱也未必肯多订。没辙,只能向社会向企业摊派订阅。十数年前,我在一家乡企采访,在该企业当家人办公室,恰好碰到文书送来一摞当天的报纸。我顺势一翻,全是当地同一天的那份所谓的“主流大报”。我边翻边笑,他脱口而出:20份那!我说何不送人?他答送人也没人看。我接着说这倒也是。
摊派订报到这份上,民怨自然沸腾,实在不像话了,就搞一次全国性报刊整顿,接下来收敛一点,风头一过,一切照旧。如此反复折腾,两种声音交替:一种声音说要减轻企业负担,另一种声音强调主流声音和主阵地不能丢。两种声音谁强谁弱,不分伯仲,各取所需。
做事情不遵循客观规律一定会受惩罚,这是被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所反复证明了的。有趣的是,视辩证法为法宝的人,常常违背规律做事情。何以至此,大原因就不说了,小原因也不少,其中一条,就缺少向汪洋这样的明白人。其实和汪洋一样明白的“汪洋”也不少,只是谁也不想做出头鸟而已。
我查了一下,国内时评家们对这件事情的反应缺乏热情,网上的评价非但平淡,认定是作秀的倒不少。这也难怪,平时人们看到遇到的作秀太多了,不肯再轻易相信会有什么创举。
相反,海外媒体的反应既快又“狠”。“快”讲两层意思:一是第二天就转发这则报道,二是纷纷予以正面肯定。“狠”的意思是,立即与中国新闻改革相联系,又是猜测又是预言。外媒也经常闻风起舞,同样犯一厢情愿的毛病。前一阵子,因为申办奥运时所作的承诺要兑现,国家取消了外媒对中国国内报道的某些限制,结果弄得部分外媒自娱自乐了一阵。这说明,外媒对中国的体悟实在失之肤浅。殊不知,各国国情不同,中国自成一体,“笔杆子”乃和平时期“枪杆子”,哪能说放就放的。
不管怎么地,我对汪洋“习惯后,就到二版来找我”的气度十分欣赏。汪洋正告管媒体的同僚:“在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,主流媒体再不改进,读者就可能抛弃你”。是呀,汪洋在“同辈人”中算是清醒的,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,“自封魏王”可不成了,谁主流谁“支流”,毕竟要有受众说了算。
说到新闻改革,“到二版来找我”,算成一项小改革。小改也是改,还拿辩证法“套”,小改可视为量变,量变积聚到足够的能量,质变也就水到渠成了。所以,我乐意为汪洋在这件事上所表现的开明鼓掌,这也是我决定写写这件事的初衷所在。
早几年,新闻小改也有一个案例。那个吕日周,在运城市委书记的任上,在新闻监督上颇有一些突破。只是吕不当书记后,好势头也消退了。所以,我还尤望汪洋和他的同僚们能坚持下去。不容易呀!
评论